
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护理方法何秋花黄文会药物氢溴酸东莨菪碱肌注或(和抗震颤麻糟e物盐酸苯Iblish悲观失望e甚至绝望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1999年间所统计的330例有关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的资料,针对所出现的锥体外系反应、行为改变等不良反应的特点,提出相应的护理方法,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痛苦,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999年所统计的330例有关精神科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神经精神方面,其中抗精神病药物以锥体外系为主,而三环抗抑郁剂以行为改变为主,也可有惊厥发作、体位性低血压、粒细胞减少、发热反应等,见附表。
附表330例不良反应发生类型及发生率不良反应类型例数锥体外系反应行为改变惊厥发作体位性低血压粒细胞减少发热反应其它合计精神病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反应,一般采用抗胆碱索口服,可迅速控制锥体外系症状。其次要根据病情、血常规、肝功能等辅助检查的结果,适当增减药物及药量,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必要时调换其他药物。
21临床护理精神科护理人员不但要严密监护患者的服药情况,还要密切观察精神科药物的疗效及所发生的不良反应,协助医师确定新发现的或已知副作用的频率及严重性,研究药品不良反应的机理和后果,以保证药品的使用安全有效。并针对所出现的不良反应,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
21锥体外系反应当患者出现肌阵挛发作、肌张力增高、面具样脸、扭转痉挛、吞咽困难、运动不能等表现时,除按医嘱用药外,要及时提供必要的心理安慰和心理支持,以减轻患者内心的紧张和恐惧,尤其是吞咽困难者,轻者宜进软食,进食进水勿催促患者,以免发生呛咳现象,吞咽困难明显者应禁止喂饭,可采取鼻饲或静脉输液以保证入量,以免发生意外。步态不稳者应防跌倒等意外。
22行为改变当患者出现失眠、嗜睡、谵妄、幻觉等症状时,要提供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创造良好的睡眠条件,鼓励患者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缓解过度的精神压力,防止出现23惊厥发作对于出现惊厥发作的患者应立即原处平卧,上下臼齿之间放入牙垫,以免咬伤舌头。松解衣领腰带,保护下颌及四肢,防止脱白和骨折。头应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视呼吸恢复情况给予吸氧,必要时组织抢救。
24体位性低血压大多发生在体位迅速改变时。患者突然头晕、面色苍白、直立晕倒及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老年人及伴有心血管疾病者可导致不可逆低血压发生猝死。在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血压变化,特别是年老体弱、进食不好者。
注射用药后嘱患者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动作要慢,感到头晕时立即坐下或躺下。一旦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应立即让患者就地平卧或抬高下肢30*观察生命体征,备好抢救物品和药物,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25粒细胞减少主要表现为感染症状。若伴有药物性肝炎及剥脱性皮炎,要实行保护性隔离,卧床休息,加强营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并发症。
26发热反应高热时行物理降温,采用酒精擦浴、冰袋等。
在精神科的护理过程中,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早发现前驱症状。根据不同药物的特性,采取相应的护理方法,使患者所用药物真正发挥疗效,减少不良反应,从而大限度地减轻精神病患者的痛苦。
修回979例儿童骨碱性磷酸酶检测分析梁素梅1薛国新1常世勤2本文对我市979例门诊儿童骨碱性磷酸酶(BALP)进行检测,为小儿佝偻病诊断提供了有的手段。
对象与方法检测对象1998年4月~ 1999年4月随机对我市0~9岁979例门诊儿童分为三组,组0~6个月206例,第二组6个月~2岁284例,第三组2~9岁489例进行全血抽样检测BALR 12方法采用手指末梢全血30H选用北京化阳生物医学技术公司生产的小儿佝偻病诊断用BALR试剂盒,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根据其测定原理,血清中BALR催化底物5~溴-4-氯-3-吲哚基磷酸盐(BCIR)水解,使氯化硝四氨唑蓝还原显色,根据呈现于反应膜上颜色深浅对照标准色板进行判读,常规检测骨碱性磷酸酶活性单位,<200WL为正常,200 2结果6个月幼儿组BALR可疑38例,占1845,异常13例,占6 3.6个月~2岁组,可疑81例,占2852,异常为39例,占13. 73.2~9岁组,可疑为79例,占1615,异常为19例,占3. 2焦作煤矿医学院,焦作454150:梁素梅,女,41岁,讲师附表979例儿童骨碱性磷酸酶测定结果分组可疑人数()异常人数()06个月6个月2岁合计3讨论佝偻病为小儿钙与维生素D缺乏的常见疾病,是我国儿童主要防治疾病之一。儿童时期正值骨骼生长发育期,骨骼生长速度与儿童血清碱性磷酸酶(ALR)活性密切相关儿童血清ALR总活性可反映BALR水平。患儿因骨盐沉积减少,类骨组织增多堆积,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数目增多,功能活跃,溶骨增强致血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为此我们采用了简便易行、快速灵敏的微量全血样品测定由成骨细胞合成的骨碱性磷酸酶活性,对儿童佝偻病早期诊断提供了依据,弥补了过去诊断佝偻病临床常用的影像、血液生化、体格检查等不易早期发现病人的不足。从本次测定结果看,可疑病例占2022,若不及时防治,可使部分成为佝偻病患者6个月~2岁异常率较高,说明对孕后期保健和营养,儿童营养协调方面普遍不够好。
小儿佝偻病预防应从孕期开始,要让儿童坚持多做户外活动,尤其是冬季,更应注意多接触阳光,定期普查。筛选、及时发现可疑病例和异常病例,有利于早发现、早治疗,可杜绝佝偻病患者的出现,提高我国整体人口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