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杨国亮,何芳德,孙栩,等。中药汉防己甲素引起的色素沉着性药疹。中华皮肤科杂志,1989,15魏羽佳,宋学荣,凌淑清。5-氟尿嘧啶致甲和皮肤色素沉着1例。中华皮肤科杂志,1996,16熊建萍,罗时辉,梁有卿,等。异环磷酰胺所致色素沉着6例报告。实用癌症杂志,1995,10(3):207. 17吴思信,吴健。人参致面部黑色素沉着并血压升篼1例。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9):531. 18宋海波,王娜文。雷公藤片致面部色素沉着2例。新药与临床,1993,12(3):189. 19韩玲,张建青。雷公藤片致面部色素沉着。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6,16 20贾培珍,薄爱芹。果导片致过敏性紫癜及长期色素沉着1例。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5,15(9):418. 21廖彩霞,应小飞。皮炎平致色素沉着伴多毛症1例。中国现代应用药学,1997,14(6):50.药物引起的洗尿系统不良反应刘海净①刘海洁②叶敏③开滦矿务局医院,唐山市063000;河北理工学院卫生科,唐山市063000;北京协和医院,北京100730)本文检索MEDLINE,EMBASE和PHARMBASE近5年中药物对泌尿系统的不良反应,包括出血性膀胱炎、屎潴留、尿失禁、膀胱癌和泌尿系统结石。
药物可以引起泌尿系统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可以是局部作用造成的,或者是自主神经系统全身反应的结果,或是药物引起中枢神经控制的膀胱排空障碍;如噻洛芬酸、环磷酰胺及其代谢产物丙烯醛能够引起出血性膀胱炎,抗胆碱能药物可引起尿潴留,肾上腺素a受体拮抗剂可导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
泌尿系统的不良反应,简述如下。
1药物引起出血性膀觥炎药物引起的出血性膀胱炎被认为是引起血尿、排尿困难和尿频的原因。诊断标准包括:经镜检证实的血尿,红细胞数>5个/HP,血小板计数>5xl12/L;轻度至中度脓尿,白细胞数>20个/HP;尿培养阴性;膀胱镜检结果符合膀胱炎表现。鉴别诊断包括:盆腔放射性检查、病毒感染、原位癌或泌尿系统结核。
许多药物可引起出血性膀胱炎,包括多种抗肿瘤药、抗生素和许多其他类药物。出血性膀胱炎与药物引起的间质性肾炎有很大区别。后者表现为发热、皮疹、嗜酸性细胞增多、氮质血症和少尿。
1.1抗肿瘤药接受环磷酰胺治疗的患者46出现出血性膀胱炎,环磷酰胺的代谢物一丙烯醛,已被确定与此不良反应相关。
环磷酰胺引起的出血性膀胱炎有急性的和慢性的两种类型。急性的环磷酰胺膀胱炎在治疗过程的任何时间内均可发生,症状通常在停用环磷酰胺后几天内即消退。慢性环磷酰胺膀胱炎在停药数月或数年后发生,可能与用药总量有关。它的特征是不可逆性的膀胱纤维化和血管扩张硬化。
药物的抗利尿作用增加了尿道上皮与环磷酰胺或其有害代谢物的接触时间而导致上皮损伤。轻度的环磷酰胺膀胱炎在停药后可消退,虽有报道水化可能并发水中毒,但对口服环磷酰胺的患者来说,充分的水化常常是必须的。因为尿液碱化,可增加丙烯醛的释放。
N-乙酰半胱氨酸静滴可减少药源性出血性膀胱炎的发生。美司钠(mesena,巯乙磺酸钠)口服或静脉给药可结合丙烯醛并减少其释放。
此外,尚有报道氮芥、长春新碱、卡莫司汀、苯丁酸氮芥及白消安也可引起出血性膀胱炎。
1.2抗生素经常引起出血性膀胱炎的抗生素是抗葡萄球菌的青霉素类:青霉素G和广谱青霉素类。这些药物引起出血性膀胱炎的机制尚未阐明,其中可能包括一种免疫学的机制。青霉素和广谱青霉素类已经被证实可妨碍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但至今尚未有引起膀胱以外的部位出血,及这种作用与出血性膀胱炎有相关性的报道。
~8接受治疗的患者发生出血性膀胱炎。虽然缺乏萘夫西林引起此副作用的结论性的证据,但已证明青霉素G与出血性膀胱炎有关。在这些病例中,正确的方案是停药。
广谱青霉素引起的出血性膀胱炎一般发生在被用于治疗膀胱纤维化的患者,通常在治疗开始后3~13天发生。此作用不属剂量依赖型的,再用药时可复发。羧苄西林、哌拉西林、替卡西林是引起这类不良反应的常见的药物。
1.3其他药物噻氯芬酸是非留体抗炎药,能够引起出血性膀胱炎,机制尚不明。由于90的药物以原型排泄,推测可能是因药物的直接作用所致。其他的非留体抗炎药也已被证明可引起膀胱炎,但很少见。
达那唑是一种半合成的类固醇,也可引起出血性膀胱炎。此外,别嘌醇、异烟肼、乌洛托品、松节油、乙醚、抗寄生虫药苯甲咪等均可引起出血性膀胱炎。
2药物引起尿潴留尿液的控制依赖于膀胱有良好的顺应性和与之相对抗的膀胱括约肌的作用。良好的膀胱顺应性可以维持较低的逼尿肌灌注压。
排尿是一个很复杂的生理过程。排尿开始时,抵达膀胱颈部a肾上腺能受体的神经冲动减弱,同时维持逼尿肌紧张性的副交感神经兴奋,这样导致尿液全部从膀胱内流出。
药物的不良反应可以影响这一机制,从而导致尿潴留或尿失禁。
任何一类抑制支配膀胱的副交感神经的药物都可以降低逼尿肌的收缩力,从而导致尿潴留。
2.1抗胆碱能药物具有抗毒碱作用的所有药物,通过减弱膀胱收缩作用能够引起或加剧尿潴留,这类药物包括解痉药和三环类抗抑郁药。这类药物用于治疗尿急和逼尿肌不稳定。异丙托溴胺喷雾吸入剂是一个抗胆碱能的支气管扩张药,也能引起尿潴留。用于麻醉前给药的阿托品可增加手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本类药物中尚包括各种抗帕金森氏病的药物和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物。
2.2麻醉药和镇痛药约有4~52的病人发生手术后尿潴留。为减轻病人术后疼痛而使用鸦片类药物,无论是静脉注射、肌内注射、硬膜外或鞘内给药都可以引起尿潴留。吗啡可通过大脑或脊髓等不同途径而减弱膀胱的排尿功能。所有鸦片类药物均能改变中枢神经对膀胱功能的控制。并且人们还观察到服用芬太尼和丁丙诺啡后,膀胱的兴奋性受到抑制。对于既往无下尿路症状的患者,其尿潴留的不良反应常可在手术后消失。
2.3其他药物据报道,具有抗毒蕈碱活性的抗组胺药可引起尿潴留。其他引起尿潴留的药物有:甲氧氯普胺、奈福泮(平痛新)、苯妥英、氯氮平和致幻剂。
3药物引起尿失禁尿失禁可因位于膀胱颈部的a肾上腺能受体被阻断而引起。但更主要的是位于尿道括约肌的受体被阻断。逼尿肌过度收缩(逼尿肌不稳定)也可引起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再者,慢性尿潴留也可导致尿失禁,这是由于膀胱内压力过高所至的充溢性尿失林3.1a受体拮抗剂ct受体拮抗剂,例如哌唑嗪、特拉唑嗪、多沙唑嗪等都已被证明可引起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这时正确的选择是停药。尿动力学研究表明,a受体拮抗剂酚妥拉明和哌唑嗪能降低外括约肌功能。
3.2抗精神病药与此相关的抗精神病药主要是具有抗胆碱和血清素5 -HT2性能的多巴胺拮抗剂。这类药物引起尿失禁的原因尚不清楚,可能是由于对中枢的作用或对a受体的局部抑制作用。已有报道,利司培酮、氯氮平和硫利达嗪可引起女性压力性尿失禁。
3.3其他药物已有报道,引起压力性尿失禁的药物还有米索前列醇、依那普利和乌拉地尔。利尿剂也可引起尿失禁,表现为急迫性尿失禁和压力性尿失禁两种形式。
4药物引起膀胱癌4.1环磷酰胺在用环磷酰胺治疗非泌尿系肿瘤时,人们发现环磷酰胺与继发的膀胱癌有关。其危险性有明显增长(1.8的癌症病人在应用环磷酰胺后发生膀胱癌,未应用环磷酰胺的病人膀胱癌的发生率为0.12,而正常人的发生率为0.04)。继发的膀胱肿瘤主要是移行细胞癌。此外,发生平滑肌肉瘤、纤维肉瘤和髹状细胞癌也有报道。
发生膀胱癌的危险性与用药剂量有关,但与用药前出血性膀胱炎的关系还未完全明确,而且在用药前未发生出血性膀胱炎者并不能避免以后继发膀胱移行细胞癌。
是2-萘胺的一种衍生物,能引起膀胱移行细胞癌。滥用镇痛药是引起肾盂移行细胞癌的已知原因之一。
5药物引起泌尿系统结石药物引起的泌尿系统结石占泌尿系统结石的2.5.某些能引起尿中钙和尿酸浓度升高的药物常引起尿石病。如抗肿瘤药,别嘌醇,氨苯蝶啶和抗生素也会引起尿结石。镇痛药可通过引起乳头坏死而导致泌尿系统结石。
6结语药物用于治疗非泌尿系统疾病时,可引起许多泌尿系统的不良反应。因此,服用各种药物的患者都有可能出现上述泌尿系统症状,一旦发生,必须首先除外这些症状是否与其药理作用相关。在许多病例中,可以通过减少有害药物的剂量而减轻或避免不良反应,但有少数不良反应是不可逆的(即停药后症状不能消失),对此必须停用有害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