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排卵药物与卵巢肿瘤的关系(附一例报告)
济南奥格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2016-06-01 17:33:52    文字:【】【】【

  促排卵药物与卵巢肿瘤的关系(附一例报告)焦泽旭,周灿权,李洁,李俐琳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开展,促超排卵药物广泛用于不育症的治疗。近来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卵巢肿瘤的发生也增加,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本文报道一例经控制性促超排卵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后发生双侧卵巢肿瘤的病例,并讨论促超排卵药物与卵巢肿瘤的关系。

  患者32岁,以往月经规律,因原发不育11年,曾于1992年腹腔镜示盆腔粘连在外院行盆腔粘连松解术;1995年9月在我中心行次IVF-ET时,B超示左侧卵巢有一液性暗区约34mm,经阴道穿刺抽出巧克力样液体25ml,病理报告未见癌细胞3天后来月经,并于月经第二天开始促超排卵治疗,方案为克罗米酚(CC)+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卵泡刺激素(FSH)共5天,而后肌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10000IU经阴道穿刺获卵8个,移植胚胎1个,妊娠失败1996年4月,在腹腔镜下行左侧卵巢囊肿剔除术及盆腔粘连松解术术后病理报告为左侧卵巢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瘤。半年后仍未孕,遂于同年10月行第二次IVF-ET,月经第25天开始垂体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a)喷鼻,一周后B超复查发现右侧卵巢有一液性暗区约17mm15mm,经阴道囊肿穿刺,吸出液体送病理未见癌细胞月经第五天开始FSttHMG共7天,而后肌注hCG10000IU,经阴道穿刺获卵7个,移植胚胎5个,妊娠再次失败1997年5月拟行第三次IVF-ET,于月经第21天开始GnRH-(喷鼻,一周后B超复查发现右侧卵巢液性暗区约27mm,均未见强回声反射经阴道囊肿穿刺,左侧抽出淡黄色液体10ml,右侧抽出淡黄色粘稠液体1.5ml,即停止穿刺,吸出液体送病理为左侧涂片未见癌细胞;右侧涂片见可疑角化上皮,未见典型癌细胞决定取消该周期,随诊观察囊肿的变化1998年5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B超示右侧卵巢肿物约126mriK96mm,边缘不清,部分乳头状,内有液性暗区,左侧卵巢未见异常。行右侧附件切除术及盆腔粘连松解术,病理检查为右侧卵巢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术后进行化疗。

  卵巢肿瘤的发生除受遗传、环境、内分泌等因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外,对不育和促排卵药物的使用与卵巢肿瘤发生之间的关系受到关注。

  目前认为,促排卵药物诱发卵巢肿瘤的机制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促性腺激素促进卵巢上皮组织的增殖分化,从而增加恶变的危险性;另一方面周期性的促性腺激素(如FSH黄体生成素)分泌导致排卵数目及次数的增加,其所伴随的卵巢上皮细胞反复的损伤和修复可能增加肿瘤发生的危险性;尤其当上皮组织混入到卵巢间质内时,该区域容易恶变根据上述假说,促排卵药物可致频繁排卵并提供了高促性腺激素的环境,使发生卵巢肿瘤的机会增多但不排除由于接受促超排卵治疗,临床检查和B超监测的增加,从而使发现卵巢肿瘤的机会增力tt然而,也有研究表明促超排卵药物并不是卵巢肿瘤的高危因素。

  由于人群中卵巢肿瘤患者并不多,而使用促超排卵药物后发生卵巢肿瘤的更少,加之控制性促超排卵是近年来才普遍开展的,虽有一些使用促超排卵药物后发生卵巢肿瘤的报道,但都缺乏有效的对照另外,不育症本身就是发生卵巢癌的独立危险因素,特别是未产妇女有难治不育症者,而这些患者多数可能会接受促超排卵药物的治疗,从而显得促超排卵药物与卵巢癌有明显的关系因此本例接受促超排卵药物治疗后发现卵巢肿瘤,也不能肯定两者的因果关系,需进一步对不育症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进行临床研究根据现有资料认为没有必要改变促超排卵药物在临床的应用,但应加强监测,对接受过促超排卵治疗的患者应追踪检查,特别是有高危因素者,如长期接受促超排卵治疗者、供卵尤其是多次供卵者、有持续性卵巢增大或促超排卵后出现卵巢囊肿及有癌症家族史者更应加强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并进行治疗。临床医生要详细记录病史,接受促超排卵药物的使用情况及联系方式,以利于日后的跟踪随访和研究目前,手术是治疗卵巢交界性肿瘤的有效方法,但仍有15的复发,故常加用预防性化疗,特别是有盆腔种植的患者。如疑为恶性肿瘤,应尽早剖腹探查,并根据探查结果决定手术范围及方式,术后辅以放化疗对卵巢交界性或恶性肿瘤的不育患者,化疗后不宜再接受促超排卵治疗,以防增加肿瘤复发的危险性,可考虑采用赠卵或冷冻胚胎等辅助生育方法

浏览 (17) | 评论 (0) | 评分(0) | 支持(0) | 反对(0) | 发布人:管理员
将本文加入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