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例药源性疾病的药物流行病学分析
济南奥格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2016-06-18 08:44:16    文字:【】【】【

  °药物与临床* 176例药源性疾病的药物流行病学分析刘茂顺,范建荣,孙剑英,王金鹞(北京市崇文区人民医院,北京100075)176例诊断为药疹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年龄以20-40岁为高发年龄,引发药物包括从呋喃唑酮、磺胺类到阿莫西林头孢类等(3内酰胺类药,中药引发的药疹也占相当大的比例。结论:引发药源性疾病的药物已逐步趋于分散化在开展药品不良反应(ADRs)监察工作中,对我院因药疹而住院治疗的患者进行了药物流行病学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病例来源1991 -1997年间被诊断为药疹在我院皮肤科住院治疗的176例药疹。其中男99例,女77例;年龄小18岁,大86岁。其中19岁以下的8例,20-29岁的43例,30 -39岁的50例,40-49岁的33例,50-59岁的18例,60岁以上的24例。

  1.2病例处理方法采取Foxplus系统建立数据库,将176份病例的详细资料逐一录入,采用卫生部ADRs监察中心的药品ADRs因果关系判断标准进行判别分析,并根据ADRs反应严重程度及需要采取的措施分为I.U.Ul.iV度,见表表1药物不良反应程度分级标准程度严重程度采取措施致命/有生命威胁或延续1月以上立即撤药/紧急处理患者不能忍受被迫撤药/特殊处理患者难忍受被迫停药或减量患者可忍受不需停药或减量2结果2.1致敏药物本次调查统计中,怀疑引起ADRs的药物共81种,见表2表2怀疑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药物药物种类名称种数例数百分比/ 3-内酰胺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它抗生素磺胺类呋喃唑酮解热镇痛抗炎及抗痛风药抗高血压药卡马西平胃肠道解痉药生物制剂激素类内服中成药内服草药外用西药外用中成药外用草药合计2.2潜伏期从用药到症状出现,潜伏期20min至14d用药5-14d二次或多次用药者潜伏期20min至72h但多数在48h内,只有呋喃唑酮超过3d2 3用药情况176例药疹中,由单一药物引起的147例,2种药物合用引起的19例,3种以上药物合用引起的为10例。

  23.1致敏药物在主要药疹中出现次数53例荨麻疹型药疹中,呋喃唑酮引起的15例,其次是解热镇痛抗风湿药和头孢类;33例固定性药疹中,磺胺类药引起18例,解热镇痛抗风湿药引起11例;29例接触性皮炎中,中成(草)药引起20例;25例猩红热样药疹中,青霉素类引起13例,其次是解热镇痛抗风湿药,头孢类和大环内酯类;18例多型红斑型药疹中,磺胺类药引起7例,青霉素类5例,解热镇痛抗风湿药3例。

  23.2药疹出现至入院的时间短的为0.5h长的为60d平均每个患者延搁6. 8d有一激素性皮炎患者,起红疹时间30年,到北京地区治疗1月后到我院住院治疗,在北京治疗期间按30d计算。

  23.3住院天数176例药疹患者,平均住院16d短2d长83d 24不同年代主要药疹分布情况,见表3.表3不同年代主要药疹的分布情况药疹例合计麻疹型药疹猩红热样药疹荨麻疹型药疹固定性药疹接触性皮炎多型红斑型药疹重症多型红斑型过敏性紫癜激素性皮炎湿疹型药疹过敏性休克大疱性表皮松懈症合计25用药原因上呼吸道感染94例,怀疑引起ADRs的药物主要有抗生素,抗感冒药和解热止痛药;20例为皮肤科疾患,主要为外用药;外科系统疾病21例,主要为各种疼痛。扭伤。骨折,引发的药物以止痛药和外用药为主;心血管系统3例;消化系统26例,多数为磺胺类药如泻痢停治疗腹泻引起。其它炎症8例,痛经4例,引发药物以中成药为主。

  26给药途径176例患者中,静脉给药4例,肌内给药11例,口服给药134例,外用30例,其中2种途径同时给药者3例。

  2.7过敏情况(1)176例中,有过敏史的51人,其中同种药物再次过敏的有27人,占过敏史的52 94.(2)ADRs反应强度:1度26例,1丨度150例。()对原患疾病的影响:由于出现药疹导致病情加重的有18人,使病情延长的有9人。

  2.8转归情况176例患者中,治愈158例,好转17例,1例转院。

  2.9并发其它系统及器官损害情况176例药疹中,同时出现血液系统或肝肾功能两项指标异常的有66人,3项指标异常的有17人,占总数的47.16.其中中毒性肝损害3例,一过性肾功能异常61例,血常规异常36例。

  3讨论31年龄一般认为,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老年人较高。但是在本报告中药疹患者的年龄以20~40岁比例较大,尤其是25~35岁的年龄段为高,这可能与年轻人的免疫应答能力较强有关。但是,老年人一旦患病,往往比较严重,住院天数也较长。报告中性别未显示出差异。

  3.2引发药物从表2中可知,本文中引起药疹的药物以抗生素为常见,其次是磺胺类药,解热镇痛抗风湿药和中草药(25/176占1420)从表4中可知,猩红热样药疹较多,主要是阿莫西林及其它(3-内酰胺类抗生素所引起,而111是以麻疹样药疹居多。大环内酯类药引发了7例药疹,涉及红霉素、麦迪霉素、螺旋霉素、交沙霉素、红琥酯及罗红霉素。患者由于不清楚泻痢停的成份也是磺胺类,故引起的药疹也相对较多,其中还包括1例休克伴全身充血的患者。

  呋喃唑酮引起的药疹16例中有15例是荨麻疹型药疹,这与热镇痛抗风湿药11例,此结果与这两类药的特点是相符的。

  在29例接触性皮炎的患者中,由中成(草)药引起的有20例,其中成药引起的有15例,主要是正红花油、风油精等外用药,斑贴试验多对香料过敏。33原发病176例药疹中因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引发药疹94例,占总数的53.41,所用的药物主要是抗生素,抗感冒药和解热止痛药,而抗感冒药多为含有解热镇痛药成份的中药复方制剂。在感冒中,大多是由流感病毒所引起,而抗生素对流感是无效的|31.这两大类药基本上构成了我国滥用药物的主体。

  34发病年代从表3中可以看出1991,1992年以荨麻疹型药疹、固定性药疹较为多见,主要是由磺胺类药及痢特灵引起;随着中草药外用及预防用药增加,从1991年至1994年,接触性皮炎呈上升趋势,这也与人们的习惯认识-中药无毒有关;自1994年开始,猩红热样药疹、麻疹型药疹已占主导地位。到1996年,药疹类型逐渐分散,但仍以卩-内酰胺类药物导致的药疹为主。

  35重视程度在176例患者中,有过敏史的51人,其中同种药物过敏的有27人,占过敏史的52.94,本报告中泻痢停引起休克的病例便是患者既往对磺胺药过敏。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对药疹的重视程度不够,本报告显示当出现药疹后,有半数以上人未进行有效治疗。事实上越早及时治疗,住院时间也越短,花费也越少。

  36并发症一过性肾损害较多,多为荨麻疹样药疹导致的蛋白尿,而血常规异常多为发疹型药疹(麻疹样和猩红热样)以及接触性皮炎所致。3例中毒性肝损害1例由百服宁引起,2例由磺胺药引起,严重并发症较少;虽然是因药疹而住院,ADRs反应程度均为1、1度,但由于多为常见药物引发的药疹,因此治愈率较高,为89.77;而对原患疾病有影响的共计27例,只占15.34

浏览 (33) | 评论 (0) | 评分(0) | 支持(0) | 反对(0) | 发布人:管理员
将本文加入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