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企业竞争的现状及未来走势
济南奥格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2016-08-09 17:30:11    文字:【】【】【

  医药企业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增强竞争能力。就医药企业而言,竞争力的概念通俗地说就三个内容:个是资本实力;第二是创新能力;第三个是市场控制力。其中资本实力、市场控制力对商业企业是至关重要的,而创新能力是医药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医药企业目前的竞争态势产品结构调整中,产品的升级换代速度加快。医药行业的结构调整反映在两个方面:产品结构调整和企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升级换代速度加快,这是近年来宏观调控下企业共同努力取得的一个非常突出的变化。

  进出口的情况也超出原来的预料。原来的预料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降税就摆在我们面前,到2006年要分期分批把现行的进口税由12多降到5.5,降了一半还多,大幅度的降税加上入世后一系列有利于药品进口措施的兑现,那么对医药行业将产生很大的压力。现在看来进口预测上不是太准确,我们预测的强烈冲击并没有体现出来,起码到去年年末尚未体现出来,到2002年末进口只增加了5.07,出口增加了15,这也给我们一个很大的鼓励。这是综合性的原因导致的,有医保制度的原因、有审批的原因、有国外企业它本身产品竞争力和我们迅速下降的制造成本相竞争的原因。总之,对我们来说是利好。

  生产销售的集中度和经济效益的集中度明显提高,这是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集中度在提高。因为过去我们讲问题是多、小、散、乱,现在我们需要在多、小、散、乱的基础上有所调整。希望通过改革的办法,促进这两个提高。现在看来进展比较快,2002年11月末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医药行业前100位的工业企业的销售收入占到全行业销售收入总值的40. 4,比1999年提高了4个多百分点,实现利润占全行业利润总额可以达到55.8,也提高了4个多百分点,这个速度是比较快的。究其主要原因是企业联合、兼并、重组的结果。

  医药流通领域竞争力下降,效益下滑。现在商业初步反映出来的情况是,商业销售收入依然是增长的,增长幅度不算小。2002年第三季度末的报表是12.7费用率没降,上一年度我们是11.56,现在统计出来是11.9,略有提高,不降反升不好。另外,今年商业企业的利润整体下降25左右,这是历史上没有过的大幅度。我们说忧虑是因为销售收入的利润率可能要下降,去年是71i左右,现在统计出来是0.61i,这样一个情况我们很忧虑。以上几个方面的信息提供给大家,使大家在总体上有个认识。在结构调整中,产品结构调整的效果来得比较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通过改革的促进也进展比较迅速,我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利弊分析中所预测到不利的方面,现在看来显现得比较晚。但不能说没有,不能说今天没有,以后就没有。以后也可能比现在大,但是总之来得比较晚。

  二、中国医药企业的未来走势要了解一个市场的未来,就要了解影响未来形成的因素。任何一个市场的未来都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医药市场也不例外。对医药企业和市场影响比较大的因素除政策法规和资本外,还有用户、渠道、竞争和技术等各方面的因素。而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就决定了中国医药企业和市场的未来。通过对中国医药企业的战略分析,我们认为中国医药企业,在10年内将发生巨变,未来将充满不确定性。

  一种可能是:国内企业完成转型,建立了完善的销售体系,并在外企的竞争压力下逐渐国际化,将自己的产品打入欧美、东南亚等国际市场。另一种可能是:国内企业退回到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主要占据农村和中小城市市场,同时为跨国企业进行加工生产。国内企业建立起来的庞大的销售队伍逐渐被外企消化,或者为外企协议销售。其中:003-2005年这3年将是购并发生频繁的3年,这3年间各级政府对大型医药企业仍是持鼓励态度。同时中国与医药相关的法律法规逐步与世界接轨,但在医疗体制的改革上仍持有谨慎、缓慢推进的态度。

  到2005年,中国医药市场的格局将仍是以国内医药企业为主,同时,随着小型企业的倒闭或被兼并,市场集中度将大大提高。政府将鼓励大型跨医药、医疗、保险等领域企业的出现。法规也逐步与世界接轨,随着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推进,中国的药监部门已经把国内外临床实验的等效性列到议事日程中来。而国外大型医药企业开始利用这一点,讨论把中国列入其同步上市的范围中来,但仍未付诸实施。同时跨国企业对中国的认识仍未能有根本的改变,由于集中管理的要求,中国的经营仍然限制在销售上。

  2005-2008年:国内外医药企业竞争将更趋激烈。这3年是中国医药企业的时间,但随着市场形势的不断变化,一些对中国医药企业不利的因素也日渐明显,其中人才和社会环境将是主要的因素。从人才的角度讲,现有的医药销售人员往往是医生出身,现有医生的待遇普遍较低,而各企业的销售队伍较小,因此医生成了医药销售队伍当然的储备人才库。但到了2008年,医生的待遇普遍得到改善,越来越多的医生将行医作为自己的终身选择,而不去做又辛苦又不再能多挣钱的销售代表。据悉,世界发达国家的医生待遇普遍高于销售代表,销售代表都没有医学背景,就是中国的未来的一个好的参照。

  根据我国医药政策发展的趋势,医药分业逐步在全国展开,在大中城市完成。医院的市场化范围逐步明确在城市,并宣告完成。随着上述两项改革初步完成后,医生的待遇有了很大提高,越来越多的医生选择以行医为自己的终生职业。医药大病统筹制度由于资金利用不良而被废止,代之以针对大众的普遍医疗服务与针对工薪阶层的商业保险相结合的分级的用药制度。

  估计,随着医药政策进一步与世界接轨,中国和国外的临床实验数据逐步做到可以相互承认。同时,由于中国医药市场持续增长,已经引起了跨国医药公司的足够重视,而中国股市的改革开放,也使跨国医药公司考虑将其在华企业上市,以便更好地开拓中国市场。因此,到2008年前后,跨国医药企业开始认真制订在华经营策略,对中国的投资大大加强,同时经营手段也日趋多样化,资本运作成为其市场开拓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2008年将是中国医药市场发展的分水岭,竞争将再度加强,未来将再一次变得不确定。

  三、中国医药企业的改革方向优势互补,联合兼并。中国目前有7000多家医药工业企业,1.6万多家药品流通企业,它们都存在规模小、效益低的问题,一旦国外的医药巨头进入国内市场,中国医药业无疑将遭受严峻挑战。因此,加速医药企业的重组,成为中国医药界的共识。而被称作合纵连横“的跨地区重组和工商联合,成为此次中国医药界重组的显著特征。做大做强的关键在于强,不在于大,光大是没有用的。在做大的过程中要做强,要变,特别是必须用先进的管理改造原来传统的经营,输出资本和管理是并重的,只输出资本不输出管理不行。

  建议坚持低成本的区域性扩张,不主张全国扩张。区域扩张不光是主观上的需要,还有一个客观上的可能,一个企业只在一个区域中有相对的优势。如南京医药产业集团的扩张计划很好,可提供给大家。它的理念很清楚,不打全国牌,就是站稳江苏,牢牢控制根据地,伸向安徽和河南。在安徽买二三家公司,在河南控制一二个公司,然后争取在这邻近的两个药品消费大省,控制一定的份额,这就是它的目标。配送距离也不是很远,能力能达到,这两个地区比它更能的对手还没有,所以它这个扩张比较实际。

  企业内部要不断以创新服务为中心,创造自己的品牌。这个服务要创新。我们提出00满意服务“的承诺,争取给客户100的服务,向这个方向努力,尽一切可能满足顾客的需求,在激烈的竞争中创造出良好的经营效益。如果我们不告别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划地为牢、垄断经营的信条,不从过去卖方市场下形成的坐等人家上门来、不事服务求客商的理念和做法中摆脱出来,那就必死无疑。以服务为中心,服务创新无止境。

  GMP建设的问题一定要实事求是。现在GMP建设投资过大是一个不好的倾向。因为GMP本身是基本生产条件的改造,投这么多钱,朝哪里投,首先要清楚。一个调查表明,现在已经发证了的GMP验证合格企业平均投入3125万元,这个数字太大,这里包含了一些不该投的先投了,如扩大加工能力的钱就不该投。我们的加工能力过剩率超过50,为什么还要扩大,扩大就是浪费。

  GSP要重管理、重内含、重保障体系的建设,一定要节俭开支。三重一节俭,依靠制度来管理,不要做秀。做医药现代物流建设的时候要热烈讨论,冷静行动。不要他做你就做。物流是一个现代化的手段,是促进企业整合的一个机会,但不可能每家都要做一个。如一个小公司,销售收入只有,个亿,要报一个L 8亿的物流体系,这必死无疑,不可能给它上这个项目,没有利息,本金它也还不起。另外,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仓储运输条件,现在很多的医药商业企业条件不错,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指IT技术的引入,核心在这里,不是说把自己现有的设备(条件)都搁置一旁。

  医药商业还要重视纵向一体化“经营,商业与商业、商业与工业只有从买卖关系的利益纷争中解脱出来,重新定位自己,创造一种全新的双赢合作模式,产品销售才能取得集约性优势,取得规模效益。现在说引进各项先进技术无论哪一项,后都要归结到定位的根本变化,你不是批发商,你是代理商,你不是仅仅做买卖,你是提供全方位的优秀的服务。如果实现这一点,我们的改革将会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

  3上接第64页)和组织更多的国际资本和社会资本,放大国有资本的投融资功能,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增强国有经济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3)上市公司应该在科技创新上加大力度,将之作为全面提升上市公司竞争能力的重要举措。南京的上市公司应充分借助南京众多高校的雄厚实力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力度,对于那些已经介入高科技产业并已获益的公司,要紧紧瞄准国际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前沿,培育自己的国际竞争力;对于那些前期高科技产业化进展还不太明显的公司,要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进入高科技产业的新途径,以谋取新的产业革命给企业带来的巨大财富;对于多数目前处在盈利性不高行业的上市公司,应尽快通过资产重组、购并、寻求新的投资方向等多种途径,同时把握好国家产业政策中蕴含的商机,从原先的产业领域中逐步退出,进入那些国家鼓励并且市场前景看好的高科技产业,争取在较短时间内成为创值额快速增长的群体。

浏览 (42) | 评论 (0) | 评分(0) | 支持(0) | 反对(0) | 发布人:管理员
将本文加入收藏夹